近期,高盛发布的一份针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实地调研报告在资本市场引发轩然大波。报告显示,尽管目前人形机器人市场订单寥寥无几,但中国相关企业的产能规划却极为激进,年化产能规划区间约10万至100万台机器人当量,这与高盛预测的2035年全球138万台出货量相比,已显露出严重的产能过剩隐患。
从企业具体布局来看,拓普集团计划在泰国、墨西哥和美国建立人形机器人相关产线,仅泰国工厂设计年产能就高达100万台,总投资额预计在70亿 - 80亿元;三花智控在泰国购买了约20万平方米土地,专项用于仿人机器人执行器组装,目前已启动泰国基地产能用于人形机器人;敏实集团已完成年产能1万套的头部与面部总成生产线建设,预计2026年一季度实现量产 ;双林股份预计到2025年底将行星滚柱丝杠产能扩大到30万套。然而,高盛调研的九家产业链公司,尚无任何一家证实获得确定性大额订单,也未能提供清晰的量产时间表。
再看市场数据,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预测仅1.3- 5万台,2030年为50 - 80万台,即便到2035年也才130 - 150万台。中国企业当前激进的产能规划,显然是在提前抢占未来市场份额,但也使得产能与当下及可预见短期内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能为何会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一方面,企业过度乐观预估了市场爆发的速度和规模。在过去,中国在光伏、锂电池、新能源车等赛道上都实现了“中国式赛道狂飙”,先扩产、后验证、用规模换成本、用成本换订单的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让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想复制这一路径,担心错过行业发展的窗口期,于是纷纷提前布局大规模产能。另一方面,资本的热捧和行业的高预期,也使得企业在没有足够订单支撑的情况下,盲目扩大产能。人形机器人被视为下一个万亿赛道,特斯拉等企业的布局更是点燃了市场热情,资本大量涌入,推动企业不断扩张产能。
产能严重过剩已给行业带来诸多问题。从市场角度看,产能过剩可能引发激烈的价格战,企业为了消化产能,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这将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甚至导致部分企业亏损。从行业发展角度,资源的错配会阻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大量资金和资源被投入到产能建设中,而在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的投入则会相对减少,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当前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决策算法等通用人工智能环节仍存在技术瓶颈,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研发突破,但产能过剩可能使企业无暇顾及技术创新。
![]()
![]()
赞(8)